简述:
近日,由南都公益基金会发起、共建的中国好公益平台发布了首个公益产品规模化标准,并就授权标准向业内征求意见。标准从四个维度考量好公益平台上优质公益产品的规模化成果
近日,由南都公益基金会发起、共建的中国好公益平台发布了首个公益产品规模化标准,并就授权标准向业内征求意见。标准从四个维度考量好公益平台上优质公益产品的规模化成果,并授予“益次方”商标,从而推动公益产品更高效、精准和大规模化地解决社会问题。此事件引发公益界广泛关注,伴随着叫好声与争议声,有关公益产品规模化的讨论又掀高潮。
“公益产品规模化”在业内能否形成完全共识?
中国好公益平台发布会
2016年11月23日,南都公益基金会与15家公益机构联合推出“中国好公益平台”,力推公益产品规模化。作为发起机构,南都公益基金会以3年出资3000万元的手笔助推此平台发展。
中国好公益平台由联合共建机构、战略合作伙伴、品牌创建机构、枢纽合作基地、项目示范机构、指定服务供应商共六大类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合作。六类利益相关方机构将根据准入和退出机制,保持动态发展。
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在“中国好公益平台”项目启动仪式上说:“公益创新只做‘小而美’,不求规模化,就会成为自我陶醉的花拳绣腿。”此观点一出,公益界“市场派”一片欢腾,但在业内似乎并没有形成完全共识,质疑公益“规模化”的声音此起彼伏。
广州市恭明社会组织发展中心主任曲栋曾撰文称,“小而美”才是公益走向未来的基础条件。一个好的公益项目,将会有很多资源支持他们复制和推广。所以公益项目发展的难点不在于复制,而在于是不是有复制推广的价值。规模化不重要,“小而美”才是重点。因为小才可以实现低成本的迭代试错,可以以最小的代价去发展美的公益项目。更重要的是,在一个探索的阶段,“小”才能保证我们守住自己的初心和价值观。
前南都记者黎宇琳长期关注公益领域报道,他也认为,“小而美”公益逃不过被规模化公益吃掉的宿命。如果“规模化”的公益组织开始扩张,“小而美”的项目要么就抱团取暖,要么加入自己打不过的人,再不然,就只有黯然退场的路可走了。
而深圳市社科院副教授徐宇珊则有不同看法,她认为,“小而美”与规模化本不矛盾,在公益圈内“绝无分店”的“小而美”与标准化的大规模都有存在的价值,“只怕尚缺少‘小而美’的坚守,却开始了‘规模化’的冲动”。
国家行政学院马庆钰教授则认为,当前中国的公益服务还存在很多短板,例如普遍存在供需信息不对称,欠缺研发与筹资能力,欠缺专业性支持资源,欠缺项目落地能力以及欠缺优质项目扩散和复制能力。所以,公益服务需要规模化。
徐永光认为,“公益规模化”之争该讨论的不是公益行业要不要规模化,而是什么样的项目适合规模化、发展到哪个阶段可以规模化、规模化扩散的阻碍有哪些、政府和企业能在其中发挥哪些作用等等。
优质公益产品不规模化,就是浪费资源?
过去一年,尽管关于“规模化”的争论在公益领域持续不断,中国好公益平台依旧坚持了成立之初的定位——“开放共享的公益产品规模化平台”,并将通过近两年的时间,将公益产品规模化由“概念”变为“现实”。那么,成效如何呢?
据好公益平台披露,截至2018年10月,平台共签约优质公益产品53个,涵盖教育、环保、养老、助残、社区发展等多个社会问题领域,签约各省市地区枢纽合作基地39家,全国现有1000多家社会组织正在实施这些优质公益项目。
公益产品具备的几个要素
南都公益基金会助理秘书长黄庆委介绍,通过对“落地机构数量”、“直接受益人数”、“服务县市数量”、“撬动资金数额”四项关键指标进行分析。数据显示,样本选取的10个产品在四项指标上均有比较明显的增长。例如“爷爷奶奶一堂课”,落地机构数量从2016年11月的6个增长到了2017年底的150个,直接受益人数约30万人次,撬动资金约1300万元,成为黑马产品。
同样作为品牌创建机构,“女童保护”建立了标准化的项目流程,并通过推动政策配套助推规模化,目前足迹已遍布30个省份,覆盖儿童超241万人,家长52万人。南关厢素食馆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自我造血,截至2017年10月底营业额已达819.3万元,并已将89.8万元用于公益。
“好公益平台与各方伙伴在一年中做了各种探索和共创,但规模化做成功了吗?我们还在路上。”南都公益基金会助理秘书长黄庆委说。